物理治療 導致身體癱瘓的病人,難以控制手部的靈活性,阻礙進行物理治療的進度。理工大學研發了一套肌動機械手,助中風病人訓練手部活動,病人可輕易按個人意志控制手部活動。有中風病人表示,接受短期訓練後手部靈活性有明顯改善,這項發明更為理大奪得德國發明展的金獎。
肌動機械手專為中風病人設計,通過連接皮膚感應病人手部的肌動電流,助病人按個人意志控制手部開合。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博士湯啟宇表示,兩年前獲創新科技署撥款四百萬元研發機械手。他指由於中風病人無法控制手部活動,難以開展物理治療而延緩康復進度,機械手配合物理治療,有助提升復康成效。湯啟宇表示現時九龍醫院 已購入機械手,日後會與企業合作大量生產投入市場。
現時有十名二十至六十歲的中風病人,接受過二十堂、每次一小時的機械手訓練,重複以機械手拿取海綿、扭蛋殼等,以訓練腦部重新學習控制手部。四年前中風的卓捷表示,接受訓練後能重新使用癱瘓的左手,讓她感覺很實在,現時即使脫下機械手亦能自行洗頭、更衣,手部比以前活動更自如,信心亦大增。
另外,理大亦有三項發明奪得德國第六十二屆國際創意、發明及新產品展銀獎。同屬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的教授鄭永平及其研發小組,研發出以三維超聲成像技術,評估脊柱側彎的系統。系統以超聲波測試脊柱側彎程度,與現時的X光成像測試準確度相若,但沒有X光帶來的輻射,而且能造出三維影像,從更多角度審視脊柱側彎情況 物理治療。
鄭永平表示超聲波測試只須十分鐘就能得出結果,建議將測試加入一般體檢。加上超聲波儀器較X光機輕巧,鄭永平表示希望日後能於中小學放置一部,方便為學生進行測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