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數碼印刷背後的成本

數碼印刷的生產流程需要自身的一套 設備 ,如今的印刷 設備 市場上,傳統印刷機械 與數碼印刷 機械 形成鼎力之勢,各自佔據著合理的市場。 轉型就意味著幾乎所有的傳統 設備 都將被更換。 在這裡會出現兩個假設,第一個就是一個企業進行徹頭徹尾的轉型,也就是完全放棄過去的傳統印刷的業務,那麼這些即將退休的設備 該如何處置,所有的企業都會考慮到機器的折舊費用和成本回收問題,因為這將納入新業務的成本當中,所以合理的處理這些 設備 成為轉型首要的大事;第二種假設是,在保留原有傳統印刷業務的基礎上,引進數碼印刷設備 ,兩者相互 輔助 ,即長短版市場並存。 這種假設在目前國內的市場是較為常見的一種,這種“緩衝”式的轉型風險相對要小很多,企業面臨的 壓力 也會大大降低。在這個緩衝期內,企業會逐漸根據市場需要作出相應的業務調整。 在這種情況下,原有的 設備 該如何分配使用是一門很有技巧的事情,機器創造相應的生產力,而生產力又根據業務量的變化而變更,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如何分配好新老設備 的使用比例,從而創造出最佳的生產效率和產值也變得更加重要了。 這裡,還要提到的一點是,數碼印刷 設備 的工作環境與傳統印刷的環境差距是驚人的,由於本身的不穩定,所以對環境更為苛刻,這就意味著所有的管理者都要面對如何讓這些數字設備 和膠印機和平共處的棘手問題。

其實真正的問題還是引進設備 的成本過高,這也是很多企業無法狠下心來做一次徹底的投資的首要原因,尤其在對市場還不夠了解,業務模式還不夠清晰的情況下,高投資的風險往往比安於本分的回報要大很多。

數碼印刷並非簡單的印刷和數字的疊加,知道這一點很重要,數碼印刷更重要的是一種數字化的過程,包括從印前到最後產品推向市場,這其中貫穿著數字的理念。而從技術上講,數字帶給我們的是更方便、更集成和更效率化的作業效果,人工參與比例在一定基礎上會縮小,但這裡會出現一個誤區,那就是數碼印刷會節省更多的勞動力。 事實是,它僅僅是節約了表面上的操作強度 和作業時間,卻需要更多的人的智慧參與其中。 比如,作為一個操作indigo機器的員工來說,他面臨的問題更多的是如何小心的操控這些敏感的“數字信息”,而在傳統的排版車間裡,熟練程度卻是最主要的因素。

這就引出了人員培養的問題,更少的人,更多的智慧這種培訓模式是目前大多數企業在實施的。但又有一個新的情況出現了,企業在對員工進行培訓時,更加偏向於教員工如何對數字 印刷機 進行操作,從而盡快的讓他們能夠上崗,創造收益。 這種僅僅針對硬件的“有的放矢”的培訓方式是很生硬的和不科學的,企業盲目的把數碼印刷分離成很多部分,進行局部的上崗教育,從根本上忽略了數碼印刷中流程的問題。同時,數碼印刷企業培養銷售人員的模式與傳統的業務人員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傳統的訂單在某些程度上遵循一種固定的模式,比如印一批上千冊的書,相關事宜在客戶心裡已經很明確,產品數量、交貨日期、印刷要求等等,都是很明了的,一般說來傳統印刷客戶沒有太花哨的要求,因為受限與長版印刷的周期長、產量大的特點

他們的業務相對穩定,甚至連原稿都能被重複的使用。而數碼印刷企業的業務人員則往往沒這麼簡單,數碼印刷業務渠道多、產品線廣、靈活的特點決定了我們必須變得很主動,換句話說我們要去引導客戶來盡可能的發揮數碼印刷的潛力。從某一方面來講,客戶在選擇短版訂單或個性化印刷時,在心裡有很多信息是有保留的,因為他更想獲得更多的關於數碼印刷到底還能做些什麼的信息,這一切都需要我們的業務人員來完成。在今天,短版印刷產品線的延伸是數字市場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所以,數碼印刷企業的員工培訓重點在於數字流程和市場意識的培養,尤其就目前國內市場的現狀來說,還存在很多尚未開發的處女地,各企業都在苦苦尋找新的業務突破。當一台數字 印刷機 真正的實現全負荷的運轉,企業每天將不同種類的產品交到客戶手中時,或許你已經算得上是一個成功的數碼印刷企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